Global S&T Development Trend Analysis Platform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美科学家利用新技术研究水下火山的构造活动 | |
| 刘文浩 | |
| 2017-06-15 | |
| 所属快报 | 地球科学快报 |
| 出版年 | 2017 |
| 期 | 12 |
| 语种 | 中文 |
| 领域 | 地球科学 |
| 栏目 | 前沿研究动态 |
| 中文关键词 | 新技术 ; 研究 ; 构造活动 |
| 中文摘要 | 2017年5月24日,Science Advances 杂志刊发文章《大洋中脊高地震衰减揭示的深部熔体的分布》(High seismic attenuation at a mid-ocean ridge reveals the distribution of deep melt)称,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康奈尔大学的联合研究小组使用全新的地震波测量技术,通过对太平洋西北岸大洋中脊海域的测量发现,这一地区存在强烈地震波信号衰减,因此研究人员推断该地区下部熔岩比早先研究认为的深度更深。 |
| 情报分析_信息来源性质 | 期刊 |
| 情报分析_信息来源期刊 | Science Advances |
| 情报分析_信息来源国家 | 美国 |
| 情报分析_信息类别 | 前沿研究动态 |
| 情报分析_研究主题 | 该地区下部熔岩比早先研究认为的深度更深 |
| 情报分析_研究内容 | 距离太平洋西北海岸几百英里的胡安·德福卡(Juan de Fuca)的小型构造板块正在向北美洲大陆慢慢滑动,从而形成了一个有可能产生巨大的地震的俯冲带,并可能会引发海啸。这个微板块在距离海岸仅约300英里的地方形成,并且处于水下长距离火山带,在该地区不断产生着新的熔岩,并形成新的地壳。全球约有70%的地球构造板块产生于此。这是美国大陆唯一最大的地球物理危险区域,可能产生比圣安德列斯断裂破坏性高出数倍的大地震,因此引来了美国科学家的兴趣。然而,由于这一地区处于海面以下1英里,因此对其研究相对较少。 来自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康奈尔大学的联合研究小组使用全新的地震波测量技术,在胡安·德福卡板块产生的海洋中部海域发现了强烈地震波信号衰减,衰减数据表明,这里的熔岩比早先研究认为的深度更深。研究人员称,此前一直没有相关技术能够在洋中脊测量信号衰减情况,为此,研究人员提出用地震波的信号衰减分布来研究地球深部板块构造及岩浆活动。测试表明,早期的浅层结构不能完全解释这一地区的现象。因为在这一地区,至少在地下200 km处存在着导致地震能量衰减的因素,且很可能是一些重要的熔融过程。这比以前确定的60 km的深度要大很多,而且这一地区地震波衰减强度也大大高出了地球上其他地区。研究人员认为,在大洋中脊之下的狭窄条带区域,大量的炙热岩浆喷发形成了胡安·德福卡板块,该板块的冷却速度要比预期的快很多,而这一因素会影响碰撞区的摩擦强度,并且将决定潜在地震的大小。 研究人员称,未来将通过海底地震仪对太平洋未研究地区进行进一步的探测,解析海洋下部的地球重力场的起伏,从而获取第一手数据,应用于对胡安·德福卡板块的系统监测。 |
| 原文题名 | High seismic attenuation at a mid-ocean ridge reveals the distribution of deep melt |
| 原文链接 | 查看原文 |
| 文献类型 | 快报文章 |
| 条目标识符 | http://119.78.100.173/C666/handle/2XK7JSWQ/180568 |
| 专题 | 地球科学 |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刘文浩. 美科学家利用新技术研究水下火山的构造活动. 2017. |
| 条目包含的文件 | 条目无相关文件。 | |||||
| 个性服务 |
| 推荐该条目 |
| 保存到收藏夹 |
| 查看访问统计 |
| 导出为Endnote文件 |
| 谷歌学术 |
|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 [刘文浩]的文章 |
| 百度学术 |
|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 [刘文浩]的文章 |
| 必应学术 |
|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 [刘文浩]的文章 |
| 相关权益政策 |
| 暂无数据 |
| 收藏/分享 |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修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