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TDTAP  > 地球科学
新释光技术为地热能研究提供机遇
刘文浩,赵纪东
2015-07-15
所属快报地球科学快报
出版年2015
14
语种中文
领域地球科学
栏目前沿研究动态
中文关键词新释光 ; 地热能
中文摘要地壳岩石能够敏感地记录其经历的温度变化过程。虽然目前诸多办法能够测量时间尺度在数百万年的地球深部岩石的温度信息,但是并没有一套完整的方法可以直接获得浅层地表内的低温演化信息。2015年6月30日,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发布消息称,《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将于8月刊出该校与其国际伙伴的合作文章《德国KTB钻孔的长石光释光—热年代学》(OSL-thermochronometry of feldspar from the KTB borehole, Germany)。
情报分析_信息发布时间2015年6月30日
情报分析_信息来源性质大学
情报分析_信息来源机构荷兰瓦赫宁根大学
情报分析_机构类别大学
情报分析_信息来源国家荷兰
情报分析_信息类别前沿研究动态
情报分析_研究主题新释光技术
情报分析_研究内容该研究首次利用光释光(OSL)方法,获得了德国西南部KTB钻孔2 km深度内的岩石中存储的千年尺度的温度信息。研究人员基于长石矿物的红外激发光(IRSL)信号,利用人工辐射和加热来模拟样品在自然情况下经历的环境状况。结果显示,深度分布在0.1~2.3 km之间,相当于正常地温梯度下10~70℃范围内的12个样品的温度存在两个显著特征:首先,与当前地热梯度预测结果不一致;其次,存在着古温度梯度为29±2℃/km的倒转,这完整展示了过去约6万年前后钻孔经历的自然热能状况。 此外,这种方法还把深部光释光数据向具有古温度梯度特征的地热能进行了良好转换,从而开拓了重建年代小于0.3个百万年,温度介于40~70℃之间的浅层地壳环境温度研究的新天地。同时,也为研究活跃造山带在类似时代,且在大于200℃/百万年的温度序列下发生的岩层快速冷却过程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研究人员表示,尽管释光矿物钠长石的释光信号在寒冷且漫长的环境变化中容易饱和,但其仍可用于钻孔和隧道研究中,提供这些地区0.3个百万年以来热构造活动的准确信息。同时,该方法也可为区域热液活动历史分析、核废料存储、油气储存勘探等诸多领域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原文链接查看原文
文献类型快报文章
条目标识符http://119.78.100.173/C666/handle/2XK7JSWQ/179121
专题地球科学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刘文浩,赵纪东. 新释光技术为地热能研究提供机遇. 2015.
条目包含的文件
文件名称/大小 文献类型 版本类型 开放类型 使用许可
新释光技术为地热能研究提供机遇.doc(25KB)快报文章 开放获取CC BY-NC-SA浏览 请求全文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刘文浩,赵纪东]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刘文浩,赵纪东]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刘文浩,赵纪东]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文件名: 新释光技术为地热能研究提供机遇.doc
格式: Microsoft Word
此文件暂不支持浏览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